photoshop 技巧集锦,让硬盘舒服点!硬盘应用技巧集锦

让硬盘舒服点!硬盘应用技巧集锦 - 电脑DIY - 电脑教程网

让硬盘舒服点!硬盘应用技巧集锦

日期:2006-09-02   荐:
硬盘,几乎是我们每个人机器上都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你彻底发挥它的潜能了吗?你为它安装好了相应的驱动了吗?出现问题后你知道应该如何解决吗……相信仔细想想,我们一定会发现很多疑问。本期我们选出一些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希望读者通过这些文章能够有一定的收获。其实无论是硬盘也好,其他也好,经验技巧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希望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想想自己有什么好的应用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Intel的馅饼——Intel Application Accelerator程序介绍


  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性能,我们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对硬件的超频使用、优化设置上,又或者对零部件进行升级换代。这些手段需要熟练的操作经验和资金做后盾。然而,有没有为既不用花钱也不需要螺丝刀、散热片准备的提升系统性能的方法呢?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Intel向用户们免费派发的馅饼——Intel Application Accelerator(英特尔应用程序加速器,以下简称IAA)。

  ★简介篇

  何为IAA?IAA是一个基于桌面应用的软件包,专为提高运行PⅢ或P4处理器的应用程序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而设计的(如图1)。它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图1

  1. Intel Ultra ATA Storage Driver Technology Driver——此技术通过提高硬盘等存储子系统的传输效率,大大的提高系统的速度。

  2. Intel Advanced Caching Technology——此技术仅适用于Windows 2000/XP的P4处理器系统。利用这一技术,Windows 2000/XP的应用程序可全面地增强整体性能。

  3. Intel Application Optimizer Technology——此技术同样仅适用于Windows 2000/XP的P4处理器系统,通过专门优化办公效率型的应用程序如Office XP等,大大地提高应用程序的启动性能。

  因此,IAA不单只是一款存储驱动和优化软件,实际上它启用了软件级的预读取功能,查看数据存取模块并预取从硬盘到内存的数据。这可以加速压缩文件及游戏载入数据的速度,而这个速度的提高仅仅在运行芯片I/O控制中心的IDE驱动程序才有的。

  ★安装篇

  在安装IAA之前首先确定你的系统是否符合以下要求:Intel PⅢ/P4处理器、Intel 8xx系列芯片组、IDE驱动器和使用Windows 9x/Me/2000/XP。万事俱备后,运行IAA安装包里面的Setup.exe。进入安装界面,选择好安装路径对话框,确定后点击“下一步”并创建程序组文件夹,最后按“结束”并重新启动电脑,完成安装的全过程。

  ★使用篇

  安装完IAA之后,进入“控制面板→系统→硬件→设备管理器”中。我们可以发现“IDE ATA/ATAPI控制器”的驱动已经升级为Intel的Ultra ATA控制器了(如图2)。运行Intel Application Accelerator.exe进入主界面,点选“Device Information”选单,左边的窗口显示机器当前挂接在南桥上的IDE设备,右边的窗口则显示当前控制器的版本及所能支持的各种传输模式(如图3)。在左边的窗口选中目标硬盘,右边的窗口马上显示出该硬盘的各种参数如固件版本(Firmware)、序列号、各种支持的传输模式、当前运行的模式、容量大小及正在使用的数据线类型等等。在这里,前面具有一个扳手图标的项目是可供设置的(如图4)。IAA所提供的参数修改项目视乎用户的硬盘而定。以笔者的IBM腾龙5代180GB硬盘为例,双击“Transfer Mode Limit”可以设置不同的传输模式(如图5),设为No Limit的话就以硬件的最优模式运行。当主板不支持高等级的传输模式时可以在这里降低硬盘的工作模式。在“Auto-Acoustic Management” 项目中可以设置硬盘的声音管理模式,分别有最高性能、最低声音和禁用三种选项(如图6)。在“Dynamic APM on AC”项目中可以设置硬盘在使用交流电系统下的高级电源管理模式,分别有最高性能、非等待模式下的最低功耗、等待模式下的最低功耗和禁用四种选项(如图7)。在“Dynamic APM on Battery”项目中可以设置硬盘在使用电池供电系统下的高级电源管理模式,选项同上。此外,点选主界面上的“Report”选单,IAA就给出一个支持报告,显示有关 IDE 控制器、IDE 通道和 IDE 硬盘的信息。 此报告可以打印、另存为文本文件或在外部阅读程序上查看。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总的来说,安装了IAA的系统比没装的有5%~10%的整机性能提升,系统启动速度也得到相当的提高。而且该软件还可以设定一些硬盘的高级工作状态。以前这些功能只有通过硬盘厂商的专用软件(如IBM Tools等)才能实现。最重要的是IAA是免费的,没有比吃免费午餐更让人舒心的事了。

[1] [2] [3]  



  因地制宜——VIA IDE Miniport Driver


  大名鼎鼎的VIA 4IN1驱动程序,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而真正了解VIA 4IN1驱动中内建的IDE Filter Driver 和IDE Miniport Driver的朋友或许就不多了。

  大多数文章都推荐使用VIA芯片组的朋友安装VIA 4IN1驱动程序或是单独安装VIA IDE Bus Master PCI Driver,很少有提到VIA IDE Miniport Driver的。正因如此,许多朋友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VIA IDE Miniport Driver和IDE Filter Driver的区别。

  VIA IDE Miniport Driver和VIA IDE Filter Driver同是VIA开发的IDE设备驱动程序,分别代表着IDE控制器的两大特征,即过滤与覆盖。

  VIA IDE Filter Driver作为过滤驱动程序为Windows 95/98/2000/Me/XP等系统所支持,是除NT外的所有微软操作系统的缺省安装驱动程序。过滤驱动无法直接存取I/O,它主要被用来监控底层驱动,确定系统常规驱动的高/低位层,并处理一些特定情形。当它遇到I/O错误时,它将所有的存储设备传输模式从最高降到最低,此时采用的是最低的PIO兼容模式(最高PIO模式,PIO4的传输速率为16.6MB/s),其性能与UDMA133的133MB/s的传输速率相比,差别可想而知。并且它不能智能区分UDMA133、UDMA 100、UDMA 66、UDMA、DMA以及PIO模式之间的传输级别,假如设置不正确,将大大降低系统性能。


  VIA IDE 驱动控制界面

  VIA IDE Miniport Driver即所谓的覆盖驱动程序。安装完之后,它会覆盖掉系统原有驱动程序,接管UDMA设备。它能够灵活地控制和校正UDMA设备出现的I/O错误掌握硬件动作,并能够由高到低的逐级自动递减设备的传输模式级别直至正确,使设备工作在最佳传输模式下。并且VIA IDE Miniport Driver使用了一种另外占用系统内存的运算法则。因此在Windows 9x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下,它能够从其他角度增进硬盘及IDE控制器性能,是一款加速型驱动。IDE Miniport Driver驱动并不随4IN1驱动默认安装,根据VIA的官方资料,它在下列情况下推荐安装:

  1. 拥有Zip 驱动器,并且主板南桥芯片是686B以上的芯片;

  2. Windows 2000系统下,使用ATA100硬盘,没有安装Service Pack 1;

  3. 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系统下,使用ATA133硬盘。

  在Windows 98系统中,安装Miniport Driver对于IDE性能的提升确有帮助,因此对于使用VIA芯片组并安装了Windows 9x/Me系统的朋友来说,这无异于一份提升系统性能的免费大餐。


  扩展我的空间如何正确为系统添加第二块硬盘


  前面我们知道了如何使用正确的软件将硬盘性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可随着我们对容量的不断需求,那么添加第二款硬盘恐怕是迟早的事情了。但是如何才能正确地添加硬盘呢?有些什么注意事项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要确定一下电源功率是否足够(这很重要)。建议至少250W以上,以300W为佳。在安装的时候将两块硬盘按自己的意愿分别设置成主盘和从盘,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主、从盘的设置可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1.由硬盘跳线器设置

  所有的IDE设备包括硬盘都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从状态。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电源接口和数据线接口之间的地方(也有的老硬盘是设在电路板上,见图1)。通常情况下跳线由3组(6或7针)或4组(8或9针)再加一个或两个跳线帽组成。另外在硬盘正面或反面一定还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lave)以及由电缆选择(Cable Select)的跳线方法(如果没有可以去相应网站查找,见图2)。


  图1硬盘跳线


  图2希捷硬盘跳线设置表

  各类硬盘的跳线方法和标记说明大同小异,比如昆腾硬盘的跳线器通常有9针4组,其中一根叫“Key”,用于定位以便用户正确识别跳线位置。

  2.由IDE线设置

  由硬盘跳线器和40芯特制硬盘线配合确定这种主、从盘的设置是先将硬盘跳线设置在“电缆选择有效”后,然后再根据需要将主、从盘连接在对应的硬盘线插头上。硬盘主、盘状态的设置取决于硬盘与硬盘线的连接插头。

  通常连接硬盘线中段插头的盘是从盘,连接在硬盘线尽头插头上的盘就是主盘,见图3。在这里要特殊说明一下,对于双硬盘的连接可以是这种顺序,但是对于同一根IDE线上光驱的连接在某些情况下就正好相反了。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硬盘线中段的连接口连接的设备是主设备,而远端的是从设备;这点需要大家注意。



 [1] [2] [3]  

  图3

  设置主、从盘时,必须将连接在同一条硬盘线的所有IDE接口设备(包括光驱等)跳线器设置在“电缆选择”位置。

  使用特制硬盘线确定主、从盘状态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当需要交换硬盘主、从状态时只要将连接的硬盘线插头位置对调一下即可,不需要拆下硬盘来重新跳线。

  ★具体安装注意事项

  1.不要盲目地将新硬盘装在计算机上。我的方法是先将光驱的电源线和数据线连在新硬盘上,看是否能够找到新硬件。尽量优先选择品牌相同的硬盘。因为不同品牌硬盘在同一条硬盘线上使用可能会出现兼容问题。如果电脑启动时检测不到或只检测出一块硬盘时,在确认两块硬盘跳线设置都没有错误前提下可先断开原使用的硬盘再重新开机。如果这时电脑能检测出新加硬盘,那么就是两块硬盘兼容有问题。解决方法是将新硬盘放在第二硬盘线上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同一硬盘线,那么就将两块硬盘的主、从关系对换一下。

  2.要注意盘符交错的问题(特别是NTFS,最好使用统一的FAT32格式)。在多分区的情况下,硬盘分区的排列顺序有些古怪:主硬盘的主分区仍被计算机认为是C盘,而第二硬盘的主分区则被认为是D盘,接下来都是乱七八糟。这就有可能导致安装双硬盘后,系统或某些软件的不正常。

  要使加第二硬盘后盘符不发生变化,应尽量把文件格式统一起来,要么都NTFS,要么是FAT32。如果使用Windows 98的话,在CMOS中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即可,但缺点是在纯DOS下不认第二个硬盘。如果使用Windows 2000或者Windows XP就简单一些,通常情况下系统会把新硬盘盘符自动排列在原有硬盘所有分区之后。万一出现交错,还可以直接进入系统的磁盘管理,手工强制指定。

  3.安装双硬盘后要注意散热,两个硬盘间空隙不能太小。在安装中我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我的机箱只有3个安装位置,但已经被软驱,和本来的硬盘占去2个,最后只有一个安装的位置了。那也没有办法总不可能为了一个新硬盘去再买个机箱吧,我就把新硬盘安装在老硬盘的下面,大概中间只有半厘米的位置了。安装好以后开机,发现计算机停留在启动的第一个画面(一共3个)就不动了。我想应该是散热不好或者是有电磁干扰,于是我只好把软驱拆掉(反正买了几年也只用了几次),使得2个硬盘间有一个软驱的位置,在开机,嘟的一声启动正常了。

  以上是我在双硬盘使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也还是包含了不少的经验。希望这些心得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出处:http://www.sheup.com)


 [1] [2] [3] 


  2.要注意盘符交错的问题(特别是NTFS,最好使用统一的FAT32格式)。在多分区的情况下,硬盘分区的排列顺序有些古怪:主硬盘的主分区仍被计算机认为是C盘,而第二硬盘的主分区则被认为是D盘,接下来都是乱七八糟。这就有可能导致安装双硬盘后,系统或某些软件的不正常。

  要使加第二硬盘后盘符不发生变化,应尽量把文件格式统一起来,要么都NTFS,要么是FAT32。如果使用Windows 98的话,在CMOS中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即可,但缺点是在纯DOS下不认第二个硬盘。如果使用Windows 2000或者Windows XP就简单一些,通常情况下系统会把新硬盘盘符自动排列在原有硬盘所有分区之后。万一出现交错,还可以直接进入系统的磁盘管理,手工强制指定。

  3.安装双硬盘后要注意散热,两个硬盘间空隙不能太小。在安装中我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我的机箱只有3个安装位置,但已经被软驱,和本来的硬盘占去2个,最后只有一个安装的位置了。那也没有办法总不可能为了一个新硬盘去再买个机箱吧,我就把新硬盘安装在老硬盘的下面,大概中间只有半厘米的位置了。安装好以后开机,发现计算机停留在启动的第一个画面(一共3个)就不动了。我想应该是散热不好或者是有电磁干扰,于是我只好把软驱拆掉(反正买了几年也只用了几次),使得2个硬盘间有一个软驱的位置,在开机,嘟的一声启动正常了。

  以上是我在双硬盘使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也还是包含了不少的经验。希望这些心得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出处:http://www.sheup.com)


 [1] [2] [3] [4] 

标签: